太阳花学运一年了!林飞帆批马仍活在自己世界
图片来源 距离, 是美感, 也是遗忘。怎幺回顾一年前发生的学运呢? 一年前的3月18日,一个春风吹拂的夜晚,20几名学生翻墙进入立法院议场,开启了这场为期23天的学生运动,更号召了50万人上街,抗议政府在制定《服贸协议》的过程中,完全黑箱作业,重财团、轻人民。 然而,并不是单单一个30秒通过的法案、就能激起这幺大的民怨。马英九总统自上任以来一连串失误的施政,才是反对者忍无可忍走上街头的主因,特别是种种对富商巨贾的优惠措施,造成资金回台炒房、工作机会却外移,房价飙涨、薪资停滞,贫富差距不断扩大;而两岸频繁的协商却只换来红顶商人暴赚,青年失业贫穷,前途茫茫。 要求世代正义、分配正义、土地正义、弱势人权、劳工权益的呼声,在旺中案、大埔案、关厂工人抗争到洪仲丘事件,一次爆发,也让三一八占领立法院的行动,意外获得多数民意的支持。 318学运改变了什幺?更久的未来会看得更清楚。 2014年3月的台北,空气中充满汗水、泪水、雨水,议场内郁闷的异味、焦躁的人心,街头上激情的吶喊、民主的洗礼,都在电视、网路媒体全面而迅速的传播下,清楚透明的呈现在人们眼前,政府的颟顸、应对无方,同样暴露在众人面前,马政府的声望,也跌到不忍卒睹。 一场学运,改变了台湾,但究竟改变了什幺?《服贸协议》停摆、马习会告终?无党籍的政治素人当选首都市长?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大败?第三势力趁势而起? 这些可能都是短期影响,长期的效应、扩散出去的涟漪,恐怕还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,就好像25年前的野百合学运,促成国会全面改选,独台会事件,让《惩治叛乱条例》走进历史、《刑法》一百条被废除,造就了台湾第一波民主化,政党得以轮替执政、言论市场百花齐放。 前总统李登辉看好学运这股改革动能,奔走呼吁修改《宪法》,再造台湾第二次民主化,完成台湾未竟的民主工程;社运团体兵分多路,深入台湾各地基层,积极作草根工作;公民团体打铁趁热,风风火火筹组政团,要参与选举,改变20年来被蓝绿绑架的政治生态;而明年的总统大选,台湾很可能出现一位女总统,国会可能没有一个政党过半。 学运领袖林飞帆说,他看不出这一年来国民党有什幺改变,有什幺回应民意的作法。然而,马政府执政还有一年,台湾能空耗一年只等着政权轮替吗?什幺都不做,轮替后的台湾就变好了吗? 三一八学运的年轻人说,「自己的国家自己救」,场外声援的欧吉桑说,「我们改变的世界是他们的未来」。在学运一周年之际,台湾人都该好好想想,到底自己想要什幺样的未来! 从高张力占领议场到「出关播种」再到闪电入伍,林飞帆度过了起伏甚大的一年。回首过去,林飞帆直言,想抽离、想沉澱,好好思考未来的生涯规画。 为了新兵训练而理的头髮长出来了。林飞帆1月底决定休学当兵去,3月初,他被分发到台南的一家私人安养院服替代役;在乾旱、阳光普照、黄花风铃木怒放的台南访问林飞帆,他喝着加了可乐的咖啡──果然是年轻世代喝的饮料,在记忆中回溯自己惊天动地的一年,却直言自己想抽离、想沉澱,好好思考未来。以下是访问摘要: 我一直都没有把2016要参选的事放在心里,坦白讲我学业还没有完成,兵役问题就更不用说,不会去想那个。我现在硕四,前阵子因为一一二九的选举,论文的访谈没办法进行,现在休学的话反而有比较充裕的时间,把论文还没写完的部分进行下去。 以朋友的身分,我会劝他休息一阵子,像我自己需要一段时间先抽离,远离这些事,重新反省。我从大二开始参与社会运动,我们都需要沉澱一阵子,跳脱出来看,才能想清楚自己的定位,包含对未来长远的生涯规画。 恍如隔世。嗯,不知该怎幺形容,感觉上没有过很久,但回头看其实过了很久,这跟我们从三一八之后没有停下来,做一整年工作的关係吧!会觉得这些事情好像都是正在进行式,没有那种结束的感觉。 我一直没办法想清楚自己心情上的转变,到底我该做什幺,就连我自己都看不清楚,所以先当兵的这一年会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空间、拉开一点距离,这样能够看比较清楚。 整件事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,不只是怎幺结束,连怎幺开始怎幺运作,每件事情都是历史上第一次,根本没有什幺参考範本,只能凭自己有限的运动经验去设想,会发生这个事、会发生那个事,怎幺应对。 那20几天就是一个张力非常高的状况,回头看也不知自己怎幺ㄍㄧㄥ完这一切,光是大家的意见,杂七杂八,要如何去沟通说服都很困难,运动内部会被批判决策方式、决策机制怎幺进行的。 但这些要检讨也很难,它是在一个很特殊的条件下进行的,没办法回头说当初如果怎样就一定会比较好,那是没实质意义的,这件事确实已经结束了,即使当初做另一个决定,你也不能保证结果一定比较好;与其花时间去算这个,不如多想想还有多少时间可做那些未完成的事情。 那一场选举结果其实出乎满多人意料的,连民进党自己也没有料到。我想关键就是青年,还有另外一个因素:国民党支持者快速萎缩,这群人短期间还找不到其他能支持的政治代表,也许希望至少先阻止国民党继续获得政治权力。 我不会这样觉得,重要的是这些议题能不能够延续,公民力量能不能继续走下去,未来我们能不能够用同样的标準去检验民进党执政者;在政策或价值上,这些新的政治力量能不能回应这些新兴公民力量的需求? 实际上确实很多议题现在正在发生,例如国是会议、宪政改革的程序和範围,可想而知国民党是消极的抵抗,在这情况底下我们能做什幺事情? 我不认为这样。大家更在意问题是否被解决,难道一次的投票结果就代表这些问题被解决了? 我觉得惩罚国民党的这种心情可能有,可是台湾社会可能更在乎的是,教训完之后,这些问题就会被解决吗?这几年大家观察到的大大小小议题,税改、宪改、土地等林林总总,为什幺选后「割蓝委」行动可有这幺多人投入或关注? 我们不能满足于我们在一一二九教训了国民党;如果下次换上来我们不喜欢的政治人物,不管他党籍如何,在现行制度下,我们对他没任何办法,然后我们就只能等等等,等几年之后累积一次爆发。 马英九当然没什幺改变,他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;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转变很大,然而这个党没有在做实质上的调整,像朱立伦上任后,我们对他最大的质疑就是先前的改革诉求,他在党主席竞选过程中所提到的党产改革,上任到现在进行到什幺阶段? 我们有去拜会她谈《公投法》、《选罢法》,那一次跟她与民进党政策会的干部有谈过。我觉得她当然是值得期待的,她非常可能是下一任总统,现在大家对她的定位对她来讲会有一定的压力;她怎幺回应这几年改革议题上民众的诉求,是未来竞选总统的重点。 我自己的观察是,我认为她希望一步步去回应这些,包括宪改、两岸之间的政治议程,但是我对她有更高的期待,希望她有些东西要很具体说明。 林飞帆 服贸因他燃起烽火 香港佔中改写历史 雨伞革命戳破中共谎言 反服贸黑箱致马江垮台 王金平联手郭台铭逆袭完胜太阳花学运